1月20日13:40左右,在江蘇省港口集團蘇港航務公司協(xié)調的多艘大馬力拖輪的嚴密維護下,中國首艘中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CMHI-182”緩緩離開碼頭,完成編隊并開啟拖帶出江征程。
該鉆井平臺總長111.5米、型寬75米,主浮箱長104米、寬17.5×2米,水面以上最大高度99米。較公司此前承接的“CMHI-16301”半潛式重吊生活平臺拖帶作業(yè),本次拖帶作業(yè)編隊長度達418米,系近年來長江通航水域拖帶長度最大、難度最高的一次拖帶作業(yè)。
2020年10月9日至10日,歷時38小時,江蘇省港口集團各公司高效配合、協(xié)同作業(yè),圓滿完成全球最先進半潛式重吊生活平臺“CMHI-16301”拖帶及停靠任務。當時拖帶編隊總長度為399米。
由于該鉆井平臺無左右拖輪系帶裝置,蘇港航務采取主拖輪在前吊拖、兩艘輔助拖輪在后頂推的方式作業(yè)。該種拖帶方式對水文、氣象等客觀條件要求較高,同時,編隊航經水域日均船舶流量達2500余艘次,通航環(huán)境復雜,船舶編隊在穿越錨地、橫越主航道、港區(qū)航行等過程中存在較大安全風險,對降低船舶編隊偏蕩,控制平臺與主拖輪處于同一軸線等帶來較大挑戰(zhàn)。
為保障拖帶作業(yè)安全,蘇港航務成立聯合項目組,公司主要負責人親自掛帥,設立商務運營、安全技術、協(xié)調組織等專項工作小組,精心制定白天航行、夜間停靠碼頭分步驟航行的拖帶方案和應急預案,積極協(xié)調各方優(yōu)質船舶設備,周密部署、精確實施。最終,在拖帶團隊的科學指揮和多地海事部門全力維護下,“CMHI-182”中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于1月20日18:30左右,安全停靠太倉港四期碼頭,并于1月21日清晨離開長江江蘇段。
1月20日18:30左右,“CMHI-182”中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安全停靠太倉港四期碼頭。
此次拖帶項目是蘇港航務公司繼圓滿完成全球最先進半潛式重吊生活平臺“CMHI-16301”拖帶作業(yè)后,再次圓滿完成超大型水上平臺運輸任務。下一步,公司將努力擴大大重件運輸項目的規(guī)模和拓展品牌影響力,打造集團水上大重件優(yōu)質服務品牌,建立“從長江走向沿海,從海上進入長江”雙向循環(huán)的水上大重件運輸體系,進一步做強做優(yōu)做大水上綜合服務平臺。
延伸閱讀:
“CMHI-182”中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由招商局重工(江蘇)有限公司與GustoMSC、Huisman和中海油服等共同開發(fā),設計作業(yè)水深1000米、最大鉆深9144米。為節(jié)省建造、運營成本,該平臺不采用動力定位,而采用12點錨泊系統(tǒng),為保證系泊系統(tǒng)強度,平臺采用世界最高強度等級R6級錨鏈。同時,該平臺配備135英尺多功能鉆塔,設置主輔井口及相應設備,主井口用于正常鉆井操作,輔助井口用于組合鉆具。此鉆塔單根立柱長度135英尺,可實現離線接鉆具或套管,較常規(guī)鉆井系統(tǒng)效率提高約15%-20%。該鉆井平臺是為踐行國家海洋強國戰(zhàn)略和中國制造2025戰(zhàn)略而打造的新一代產品,被列入工信部《高科技船舶科研計劃項目指南》重點研發(fā)創(chuàng)新項目。